感冒头痛、咳嗽痰多,这味中药来帮您,菜市场就能买到


相传东汉末年,有一天,华佗在河边采药,突然看到一只水獭正在吃一条肚子鼓鼓的大肥鱼。吃完饭后不久,水獭时而潜入水中,时而在岸边走来走去,焦躁不安。

后来发现水獭在吃了一种紫色叶子的植物后平静了下来。于是华佗认为水里的鱼是凉的,而这些紫色的草叶一定是温的,所以可以给鱼蟹解毒。从此,他就牢牢记住了这药草的功效。

今年九月初九,恰逢重阳节。华佗和弟子们在酒楼喝酒,看见一群富家子弟竞相吃螃蟹。空的蟹壳被推进一座小塔里。华佗见状,上前劝说:“螃蟹性寒,不要吃太多,吃多了容易损伤脾胃。”

一名壮汉听后,不耐烦的说道:“我们花自己的钱,跟你有什么关系?”于是他继续吃吃喝喝。旅馆老板觉得华佗扰乱了他的生意,就把他赶到了一边。

半夜,众壮士腹痛难眠,纷纷向华佗求救。华佗连忙派弟子到河边采集紫色植物的茎叶,熬汤。果然,服用后,壮汉的腹痛大为缓解。

因此,该植物的叶子是紫色的,让人服用后感到舒服,所以华佗称其为“紫树”。后来,人们取谐音,把这种能解鱼蟹毒的草药称为“紫苏”。

是的,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紫苏,它既可药用,又可食。

紫苏

紫苏在我国的使用历史悠久,是优良的药食两用品。宋代《江城子》诗“吟十年灯梦,新米粥,紫苏汤”,可见古人早已吃过紫苏了。

紫苏,《尔雅》中称“苏”,又名桂花、红紫苏、赤紫苏、红紫苏、皱紫苏,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(或连枝),叶有叶者。以完整、颜色紫、香气浓者为佳。

紫苏叶药材图片来源: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材图像数据库

《中国药典》记载:紫苏叶味辛、温,归肺、脾经。具有解表寒、行气和胃的功效。临床常用于感冒、咳嗽恶心、妊娠呕吐、鱼蟹中毒等。症状。

在中医中,紫苏是著名的疏风散寒药。常用于治疗风寒。例如,风寒伤肺证,表现为畏寒发热、畏风、鼻塞流涕、咳嗽气喘、痰稀清、头身疼痛等。舌苔薄、白、润。中医又称此证为风寒证,即风寒感冒。治疗宜疏风清肺,散寒邪。生姜、葱、紫苏叶、香菜等均可佐餐。

醒素散出自《伤寒调变》,是治疗寒燥的代表方剂。方由紫苏叶、半夏、茯苓、树皮、桔梗、枳壳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(去核)、陈皮、杏仁,水煎服。功能:散寒燥,化痰止咳。主治外感寒燥,头痛微弱,恶寒无汗,咳嗽痰稀,鼻塞,苔白,脉弦。

在日本,紫苏叶常用于烹饪,尤其是吃生鱼片时。我国一些地区还用作蔬菜或泡茶,因为紫苏含有挥发性紫苏醛等芳香物质,可以去除腥味,增加鲜味,提味。

此外,紫苏叶还可制成香袋沐浴,缓解蚊虫叮咬引起的红肿,或制成香袋散湿。

古代医书中的紫苏

《神农本草》:气味辛,微温,无毒。它主气、杀谷、去食、除口臭、解邪毒、祛恶气。

《名医》:辛,温。主降气散寒,其子尤佳。

《日化子本草》:补中益气,治腹胀,止霍乱筋,开胃降食,祛一切寒气,止脚气,通大小肠。

《本草纲目》:解筋散寒,行气中行,祛痰补肺,温血止痛,平喘安胎。

《本草纲目重元》:紫苏味辛温,臭香,色紫。它的叶子白天挺立,黄昏时垂下,反射着昏暗的阳光。天气下降,主下山了。气降则能杀谷,杀谷则消食饮。消灭,消灭。其味辛,闻香,故可消除口臭。消除口臭可以排除邪毒。如果祛除邪毒,就可以辟邪。

《本草纲目》:辛、温、香。它进入气成分,也进入血成分。补肺下气,祛风,宽中肠,散寒血。

紫苏都是紫色的吗?

事实上,并不是所有的紫苏都是紫色的。

紫苏品种内部存在很大差异,在不同地区、不同自然环境下种植,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状。虽然形态有差异,但都是同一种植物,都可以入药。

一般来说,紫苏的整个叶子都是紫色的。纯紫苏香味浓郁,适合作香料。叶子全绿的紫苏称为“白紫苏”。紫苏香气较淡,适合直接作为烤肉的配菜食用。

广东最常见的紫苏是绿叶紫苏和紫底叶紫苏。味道适中,最适合作为烹饪时的配菜。也是一般饮片中最常见的品种。

紫苏有四个亚种,其中最常见的是紫苏。它的叶缘有较深的齿,用途与普通紫苏无异。

紫苏的使用方法及禁忌

内服: 煎汤,5-10克。外用: 适量,捣敷,研末或煎汤洗。

热病、气虚者不宜服用。 《本草纲目》:本病因阴虚,寒热或恶寒头痛所致。注意不要服此药,因病宜涩宜进补。因上火恶心者也不宜。 《本草通选》:长期服用,可以释放真气。

紫苏叶通常晒干后直接入药。如果存放时间较长,挥发油含量会进一步损失,因此干制品的保质期一般为一年。

紫苏有三种用途

紫苏一种,产三种药:叶为紫苏叶,茎为紫苏茎,成熟的种子为紫苏籽,均可入药。俗话说“一物三用”。紫苏茎善理气宽心,紫苏籽善化痰平喘。

紫苏梗

紫苏茎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,或鲜切片晒干。

紫苏茎药材图片来源: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材图像数据库

紫苏茎气味微香,味淡、辛,性温。归肺、脾经,能理气、止痛、安胎。临床上常用于胸膈闷闷、胃脘疼痛、嗳气呕吐、胎动等。也不宜长时间煎炸。

紫苏梗味辛、甘,能行气舒中、和胃止呕。与蜂蜜炒熟后,可以行气散结,且不损伤身体。对于体质虚弱的人尤其有效。对于各种气病,可用紫苏叶、紫苏茎配黄芪、当归,调肺补气,止咳平喘。用于脾胃虚弱、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胀痛、胸膈闷紧等症状,常与陈皮、沉香等药物配伍。

苏冈具有调节胃肠道的作用。对于轻度胃肠道炎症、胃部不适、恶心、轻度腹痛、腹泻(特别是夏季多吃生冷食物引起的类型),可在二陈汤中加小苏打。茎和生姜均可有效。当使用苦寒或甘寒中药引起胃部不适时,可以加紫苏或紫苏根,既健胃又有效。

紫苏茎能行气,气行通畅,则利于胎气。可用于治疗胎动不安、腹胀腹痛、心烦气短、呕吐等。常与陈皮、茯苓、白术配伍使用。若冲任不实,胎失联,孕二月脉微滑者,可用紫苏叶、黄芩配当归、阿胶等。养血益气,滋养胎气,融经固冲任。滋阴补血。怀孕第四个月,脉滑缓者,可用紫苏叶、紫苏根配合菊花、白芍等药,行气通脉,清热补虚,滋养胎气,并支持元气以增加胎儿能量。

紫苏茎和紫苏叶的功效相似,但紫苏茎的理气止痛、安胎功效更佳。其行气作用稍慢,多用于体虚者。适用于妊娠呕吐气滞者。紫苏叶具有散寒作用,多用于治疗风寒症状。

紫苏

紫苏籽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紫苏籽粉碎后香气浓郁,以籽粒饱满、色泽灰褐色、油性充足者为佳。

紫苏子图片来源:香港浸会大学中草药图像数据库

紫苏籽性辛温,归肺经。能理气化痰、止咳平喘、润肠通便。临床常用于痰阻气滞、咳嗽气喘、肠燥便秘等症状。需要注意的是,紫苏籽耗气、滑肠,孕妇不宜食用。

紫苏子可单独使用,也可常与白芥子、萝卜子、杏仁等药材配伍,增强治疗咳嗽、哮喘、痰多的功效。

紫苏子是《三子养琴汤》中的“种子”之一。方中白芥子性辛温。入肺、胃经,能益气化痰、温经散寒、通经止痛;萝卜子味辛、甘,性平。入肺、脾、胃经,具有理气化痰、消食消胀的作用。三药合用,使全方具有温肺化痰、降气消食的功效。

紫苏叶、紫苏茎、紫苏籽均来源于同一种植物,但其药用部位不同,因而作用也不同。此外,紫苏可食用、药用、观赏。由于其适应性强,可在家中种植。

推荐紫苏治疗配方

鲜紫苏叶泡茶可预防感冒、缓解胸腹胀满;还可以泡紫苏姜茶来祛感冒。烹调螺类、鱼虾蟹时,加几片紫苏叶,既能提味,又能缓解鱼蟹的寒性;煮粥前加入紫苏叶略煮,可健胃解热。与冷紫苏叶等一起吃是不错的吃法。

紫苏叶粥

材料:紫苏叶10克,大米100克。

做法:将干紫苏叶洗净,放入锅中,加水适量,浸泡5-10分钟,水煎取汁,加粳米煮成粥;或将鲜紫苏叶洗净,切细,待粥熟时,加入粥中煮沸。

功效:每日1-2次,连续2-3天。可缓解外感散寒,行中行气。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、头痛身痛、鼻塞无汗、腹胀恶心呕吐等。

紫苏姜枣水

材料:鲜紫苏叶10克,生姜3片,红枣15克。

做法:先将红枣用清水洗净,然后去掉枣核,然后将生姜切成片,鲜紫苏叶切成丝,然后放入盛有温水的锅中,然后加入姜片和红枣日期。将其放入锅中,用大火煮。锅烧开后,小火煮30分钟。然后取出紫苏叶、红枣和姜片,然后将红枣分别挑出来放回锅中。继续用小火煮。煮15分钟。

功效:温胃散寒,助消化。

紫苏葱白饮

材料:鲜紫苏叶20克,葱3根,姜5片。

做法:将以上药材洗净,加水500毫升,大火煮20分钟即可饮用。

功效:疏风散寒,和中解表。对感冒初期头痛、鼻塞、流鼻涕、咳嗽等症状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。

紫苏炒田螺

材料:鲜紫苏叶30克,田螺500克,生姜5片。

做法:将蜗牛放在清水中浸泡1-2天左右,吐出腹中的淤泥,去掉尾部备用。将紫苏叶洗净,锅中加入油,放入韭菜、蒜、姜,放入田螺炒约20分钟。这期间加入盐和少许料酒,使酱汁勾芡。

功效:祛湿解毒。螺肉味咸性寒,具有清肝热、利尿消肿的功效。与紫苏叶搭配,不仅风味独特,还能控寒腥。具有解酒、消除痔疮的功效。是饮酒的好伴侣,但注意不宜过多食用,否则容易发生腹泻。

紫苏杏仁茶

材料:紫苏子、杏仁各6克,橘子皮4克,蜂蜜15克。

做法:将紫苏籽、杏仁捣成细粉;将橙子皮切碎,一起放入茶包中。将茶包放入茶壶中,用开水冲泡,盖上盖子煮15分钟即可饮用。饮用前加入蜂蜜。每日1剂,常饮代茶。

功效:润肺止咳,化痰下气。此茶具有润肺止咳、化痰下气的功效。对于咳嗽、气喘、痰多者尤其有效。

适宜人群:适合久咳、痰稠、咳吐困难、胸闷气喘的人群。特别适合冬、春季饮用。

特别提示:脾虚、便溏、腹泻者不宜。

标签:
  • 药材养生教程
  •  
  • 药材养生方法
  • 更多栏目最新
    石斛不是万能药,中药越放越有效?
    石斛不是万能药,中药越放越有
    我们的微信朋友圈里总是充斥着各种“生活小窍门”。比如

    推荐网购省20%-90%神器免费领!